东北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考虑到成本、需求以及容错率等因素,人形机器人将率先在工业场景落地,随后经过技术优化和成本下降,场景将逐步渗透到家庭和商用。对应到市场空间,根据测算,到2030年工业场景的需求量将达到328.4万台,家庭&商用场景的需求量达到43.5万台,整体市场规模接近400亿美元。
▍东北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历史:行业百花齐放,工业类崭露锋芒。
(资料图)
自1968年通用电气试制第一台双足机器人以来,人形机器人产业已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包括萌芽阶段(1960-1990)、发展阶段(1990-2010)以及“百花齐放”阶段(2010至今),行业技术日趋成熟。
而以工业场景为主要用途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持续迭代,涌现出以波士顿动力的Atlas、特斯拉的Optimus、Agility Robotics的Digit为代表的优秀产品,家庭&商用场景中也出现以Engineered Arts的Ameca为代表的产品。
变化:政策持续加码,软件端迎来奇点,硬件端有待优化。
产业维度,国内针对人形机器人的政策走向更为积极的方向,包括对产业的顶层设计和产业链的各环节扶持都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人形机器人的国内产业环境正逐步得到优化。
产品维度,在AI技术的新一轮革命浪潮下,机器人在软件端也得到了极大优化,尤其是算法训练、感知能力和人机交互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比如在算法训练上,以英伟达、谷歌为代表的大厂先后推出Isaac和Robocat等机器人训练平台,为机器人在数据生成、预训练AI模型以及仿真等维度提供了成熟工具。
在感知能力方面,AI大模型的持续迭代,为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优化提供可能,帮助机器人更精准融合传感器信息,提高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能力,而在人机交互方面,LLM的使用帮助机器人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人类语言,进行语音交流和反馈,并且能将自然语言转化为行动指令;
但硬件端在关键零部件技术及方案选择上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下肢和灵巧手的关节模组设计和集成上,比如下肢的驱动器在反射惯性、传感器在负载能力、灵巧手的传感器在集成上都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未来:工业场景率先放量,逐步渗透家庭&商用。
考虑到成本、需求以及容错率等因素,人形机器人将率先在工业场景落地,随后经过技术优化和成本下降,场景将逐步渗透到家庭和商用。工业场景方面,人形机器人依靠性能和成本优势,未来在工业制造中有望部分替代传统工业机器人和人类劳动力;
家庭&商用场景方面,人形机器人作为AI的重要载体之一,能搭载包括ChatGPT等多种先进模型和技术,更好地识别环境和理解人类生活,为人类提供情绪价值,有望成为人类日常生活重要构成。
对应到市场空间,根据测算,到2030年工业场景的需求量将达到328.4万台,家庭&商用场景的需求量达到43.5万台,整体市场规模接近400亿美元。
风险提示:
硬件优化不及预期,成本下降不及预期,产业政策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