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7月3日,中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时刻。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新能源汽车从实现0的突破到1000万辆用了20多年时间,从1000万辆到2000万辆只用了两年。更可喜的是,以中国自主品牌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过30%,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工业正从“中国制造”步入“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之路。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2023年还将有更大突破。由于国内自主品牌新能源车企扩张的产能足够充裕,内需市场暂难消化掉其全部产量;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之多,每年眼花缭乱的新车型之丰,互相竞争之激烈,很难在其他汽车大国看到。在产业与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更多的中国车企把市场扩展与生存空间的目光投向海外市场。要看到,中国车企从孵化新能源汽车之始,就得到了相关产业政策扶持、财政补贴和市场准入优惠等一系列利好的呵护,消费者也“用脚投票”让这些车企产销业绩双升。而不少老牌跨国车企前些年面对转型趋势出现时,有路径依赖,不愿冒风险积极拥抱新趋势,因此当行业趋势成为可见的市场现实时,它们的反应慢了半拍,这给了中国车企一个难得的时间窗口,是它们拓展海外新市场的一个客观商业机遇。与此同时,中国车企“出海”也需有充分的风险意识。根据二战后全球汽车产业重整后的发展规律看,汽车产业的“本国制造—行销全球”模式早已式微,它只对那些毫无汽车产业基础的国家市场适用,产业趋势越来越代之以“分工、协作、分享”的模式,要与目标市场国家的价值链和产业链共生共荣,方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车企涌向海外市场,若纯靠“中国制造”开疆扩土,容易过早进入市场瓶颈期。这几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积极涌入挪威市场。诚然,给出零关税优惠准入条件的挪威电动汽车市场必须积极争取进入,可挪威仅是一个人口不到550万的成熟市场,每年新增置换的电动汽车数量有限。汽车销量大、消费价值高的汽车市场,是美德日韩等国,它们几无例外都是汽车强国。其特点是市场诱人,壁垒森严,本身聚齐了全球化经营的跨国车企,轻易不让外来者去掏他们的市场。这些国家无需挥舞关税大棒,只需动用一整套繁复的产品强制性认证程序、环保标准合规审查等,尤其电动汽车还涉及工业化学品在生产、流通全过程的监管程序。这些超严苛的技术法规壁垒,足以挡住大部分试图进入的他国车企。如果中国车企尝试用融入当地产业链的方式投资设厂,这些国家的政府环评、外资审查和议会商议等每一个环节都是高山险阻,暂不论还有深厚隐性的文化壁垒。“出海”车企需对这些可能存在的阻碍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若要绕开这些汽车强国去开拓有规模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同样存在多种市场风险,比如政府的对外政治变化、政策不确定性、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与监管的随意性、汇率不稳定性、外汇管制等。比如,长城汽车计划用35亿元人民币投资印度,用以收购盘活通用汽车印度工厂,却没能获得印度政府批准。成功从来不是容易的事。不管是对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中国市场风景独好,竞争却也激烈,海外市场看似机会不少,风险却也多多。汽车成为产业的100多年来,世界上有几千家企业曾被大浪淘沙,幸存下来的都是百折不弯、历经磨难的企业,任何车企为了生存发展都须知难而上。当全球传统燃油车产业被迫转型向智能网联电动化的方向时,对中国车企正是百年难逢、换道超车的最佳历史机遇。在新一轮全球化汽车业竞争中,中国车企已具备先发技术底气、先进制造经验和“出海”勇气,可在海外市场大展宏图;同时也需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先易后难;注重合规,遵循市场客观规律,尊重海外合作伙伴,遵从海外用户文化传统,尤其要避免在海外与国内友商互伤。中国车企只要朝着做大做好国内和国外双市场的方向拼搏,从中必能诞生出世界级的伟大汽车企业。文章来源法布财经由指股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